早在Icq 年代的random talk,你已經可以隨意在網上尋找完全陌生的人,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身邊也有朋友真正在網上結識到朋友,甚至結婚生兒快快活活。雖然Icq都已經消失了,我們常用的MSN已經沒有random talk功能,甚至Facebook都主張認識身邊的朋友。但這都只不過是將現實社交搬到網上,至少我們還掛上一個網名,一個網上世界其實可以更盡。
結識陌生人,結讖一個連網名都無的,毫無手尾話走就走。無名、無影,好似好禪,說到尾都是想解悶罷了。其實並不是新鮮事,最早的Omegle 或後來的 Chatroulette 都已經令不少深宵寂寞人,渡過不少孤單夜晚。尋晚偶然看到一條短片令筆者有所改觀。片中一位仁兄都是找陌生人,但不是對話而是對彈,十分過隱!他利用鋼琴,即席彈唱,令本來木口木面的人都失笑。這仁兄好有創意,現在已經跑到街上 。與完全的陌生人相處,原來可以好過隱,令虛擬回歸現實。
有無其他辦法令陌生更過隱?有發現的可以到Facebook 討論一下。
2010年12月13日星期一
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
負能量滿天 vs 創業之路
海港城在社交網絡上一直幹得不錯,筆者一直都有留意。最近,海港城在Facebook 上發了一則尋人啟示,相當有趣。事緣是網上留傳一條短片,是一位仁兄當街獻唱情歌。為的是向女朋友求婚,場面感動。而獻唱的地點正是海港城對出的廣場,因此海港城在Facebook 上廣播,要找那對戀人,將短片放在商場的大螢幕上。
市務人員懂利用社群力量,本是值得"讚"的,粉絲亦報以“好sweet"之類的回應。但一些充滿負能量的人往往會出現,質疑事件的真實性。說是市務人員搞出來的一場宣傳遊戲,像冠以邪惡之名。
一部份是因為那仁兄的確富貴,找來製作公司,搞成mimic video 一樣。但我都相當肯定,是那仁兄自己的傑作,而非海港城搞的事。筆者朋友就曾光顧過類似服務,影片的確相當出色。可能是看不慣,或是不理因由先質疑、先投訴,後者可能性比較大。
更可怕的是那些負能量大使,是近年的產物,凡事都批評、質疑行先。負能量充斥,在這氣氛下,任大家的言論都小心,創意就無意中消息了。要知道負能量對任何形式的進步都毫無貢獻!
最近一次會議中,大家無意中討論到香港會否出現Facebook, Groupon, Twitter 等網絡新巨頭。皆因,大家看完《The Social Network》之後都熱血沸腾。作為網絡創業者的一員,怎會不羨慕Mark Zuckerberg。但我們都同時懷疑,香港的土壤可否栽培出類似的網業。
我們都悲觀地傾向否定,內地可以、台灣可以,香港…機會太微了。香港的大環境下,任何創意空間都基本欠缺生存空間。任何天馬行空的創意都先被問到,「可以賺多少?」及「幾時可以賺?」的問題。這兩條問題在人工及租金的壓力下,剛想到的點子,就像吹氣泡,在空中一迅即逝。再加上社會的負能量太多了,創意或創業的動力自然減少。
相反,如果有人可以利用大量的負能量,可能產出有用的點子... Openrice 評好食店,我做專門例出差食店,Facebook 用"like",我只做"dislike"... 可能是一條血路!
要將氣泡造成火箭,須要的極大勇氣,各位本地創業家,共勉之!
市務人員懂利用社群力量,本是值得"讚"的,粉絲亦報以“好sweet"之類的回應。但一些充滿負能量的人往往會出現,質疑事件的真實性。說是市務人員搞出來的一場宣傳遊戲,像冠以邪惡之名。
更可怕的是那些負能量大使,是近年的產物,凡事都批評、質疑行先。負能量充斥,在這氣氛下,任大家的言論都小心,創意就無意中消息了。要知道負能量對任何形式的進步都毫無貢獻!
最近一次會議中,大家無意中討論到香港會否出現Facebook, Groupon, Twitter 等網絡新巨頭。皆因,大家看完《The Social Network》之後都熱血沸腾。作為網絡創業者的一員,怎會不羨慕Mark Zuckerberg。但我們都同時懷疑,香港的土壤可否栽培出類似的網業。
我們都悲觀地傾向否定,內地可以、台灣可以,香港…機會太微了。香港的大環境下,任何創意空間都基本欠缺生存空間。任何天馬行空的創意都先被問到,「可以賺多少?」及「幾時可以賺?」的問題。這兩條問題在人工及租金的壓力下,剛想到的點子,就像吹氣泡,在空中一迅即逝。再加上社會的負能量太多了,創意或創業的動力自然減少。
相反,如果有人可以利用大量的負能量,可能產出有用的點子... Openrice 評好食店,我做專門例出差食店,Facebook 用"like",我只做"dislike"... 可能是一條血路!
要將氣泡造成火箭,須要的極大勇氣,各位本地創業家,共勉之!
2010年7月20日星期二
再談病毒式宣傳 - 星球大戰地下鐵
上次提過大眾汽車的viral marketing,不知為何西方人的創意往往比我們高?最近網上流傳著一條片「星球大戰地下鐵」,好笑之餘不得佩服他們敢想敢做。不過,這文化問題不是今天的題目。此片最吸引筆者的地方,是四周觀眾不停舉起的電話或相機。似乎,鏡頭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三隻眼睛,或者是叮噹的法寶,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記下。更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放下鏡頭之後。發生什麼事?這可能連叮噹都想像不到,觀眾只須輕按幾下,全世界的人即時目擊事件,猶如親歷其境。
智能手機 + 3G網絡 + 人類的好奇心,令世界變小、令人的行為改變,亦令病毒式宣傳更容易散播。試想如果這是星戰的宣傳,或者角色換成是麥當當的巨無霸警長捉漢堡神偷。可以想像其品牌宣傳效果有多大。
當然,你可能說:「如果是真的,一定俾港鐵告爆。」大家有否讀過Bavaria啤酒在世界盃的一次「闖關」,搞出了一場「成功」的廣告活動。如何「成功」?啤酒商雖然要打官司,但已經省下極大的廣告費,因為新聞一出,馬上就變成了當天世足賽的「頭條新聞」,而這場活動的結果由Hitwise算出,單單在英國,Bavaria啤酒已經從默默無聞,突然躍升為前四大知名的啤酒品牌,而且在上星期,Bavaria的官方網站流量爆升。如果他的品牌本身一向反叛,就更加對正下藥,對品牌的影響微乎其微。
市務人員現在不應該再害怕鏡頭,而是要好好利用觀眾的鏡頭,想辦法令每個人的鏡頭都成為品牌的宣傳工具。一條30秒的TVC要多少成本?成效又有幾大?品牌訊息可以去多遠?難道要老板驚醒才臨急抱佛腳?現在的人什麼都拍,而且相片已經out,看"Crazy Kung Fu Woman Fighting Her Reflection" 夠無聊未?但它就是乖乖地流傳著...
智能手機 + 3G網絡 + 人類的好奇心,令世界變小、令人的行為改變,亦令病毒式宣傳更容易散播。試想如果這是星戰的宣傳,或者角色換成是麥當當的巨無霸警長捉漢堡神偷。可以想像其品牌宣傳效果有多大。
當然,你可能說:「如果是真的,一定俾港鐵告爆。」大家有否讀過Bavaria啤酒在世界盃的一次「闖關」,搞出了一場「成功」的廣告活動。如何「成功」?啤酒商雖然要打官司,但已經省下極大的廣告費,因為新聞一出,馬上就變成了當天世足賽的「頭條新聞」,而這場活動的結果由Hitwise算出,單單在英國,Bavaria啤酒已經從默默無聞,突然躍升為前四大知名的啤酒品牌,而且在上星期,Bavaria的官方網站流量爆升。如果他的品牌本身一向反叛,就更加對正下藥,對品牌的影響微乎其微。
市務人員現在不應該再害怕鏡頭,而是要好好利用觀眾的鏡頭,想辦法令每個人的鏡頭都成為品牌的宣傳工具。一條30秒的TVC要多少成本?成效又有幾大?品牌訊息可以去多遠?難道要老板驚醒才臨急抱佛腳?現在的人什麼都拍,而且相片已經out,看"Crazy Kung Fu Woman Fighting Her Reflection" 夠無聊未?但它就是乖乖地流傳著...
2010年6月27日星期日
好玩的病毒 - 大眾汽車新一輪viral marketing
大家先看看以下一條片段:
這是大眾汽車(Volkswagen) 最近推出名為Fast Lane的宣傳,透過Youtube及Facebook進行了一場病毒式宣傳 (viral marketing)。筆者亦是中了毒,才得知此次宣傳活動。宣傳主要利用video表現,加上Facebook及Youtube作為散播渠道。此活動明顯不是針對亞洲市場(尤其香港根本不會有這麼大的超市...),但在病毒式宣傳下,她的訊息不難直達全世界。
上年9月大眾亦推出過類似的宣傳叫The Fun Theory,並獲很好成績。兩條片Piano Staircase及The World's Deepest Bin分別錄得4日有1.200.000及88.000個瀏覽。此兩次的推廣,最大的特色就是幾乎不見品牌本身的存在。製作人聰明地運用突破常規,但非常生活化的裝設的影片,將Fast及Fun的概念打進品牌中。觀眾十分樂意把這有趣的意念分享出去,成功地象病毒一樣無限散播。
病毒式宣傳這個名字,確是不太適合。沒有人會樂意把病毒散播,更不樂意接受病毒。這種宣傳模式,必須要人去傳出去,亦只有好玩、有創意、人性化的訊息,才可以成功達陣。所以一切都是內容主導(content driven),創作人都搞盡腦汁,令內容可以成功滲入社群中。此種宣傳手法越來越流行,尤其是Facebook及Youtube出現之後。一是廣告商以至品牌老闆,都開始明白硬銷的廣告,根本上是令人抗拒。成本大,但成效低。反而,成本低(甚至免費)的網絡社交網站,效果更合乎效益。
在香港,始終較少成功例子。"好玩"又隱藏品牌,似乎不易sale香港的老闆。期待香港可以創作出如此佳作,你有無idea?
這是大眾汽車(Volkswagen) 最近推出名為Fast Lane的宣傳,透過Youtube及Facebook進行了一場病毒式宣傳 (viral marketing)。筆者亦是中了毒,才得知此次宣傳活動。宣傳主要利用video表現,加上Facebook及Youtube作為散播渠道。此活動明顯不是針對亞洲市場(尤其香港根本不會有這麼大的超市...),但在病毒式宣傳下,她的訊息不難直達全世界。
上年9月大眾亦推出過類似的宣傳叫The Fun Theory,並獲很好成績。兩條片Piano Staircase及The World's Deepest Bin分別錄得4日有1.200.000及88.000個瀏覽。此兩次的推廣,最大的特色就是幾乎不見品牌本身的存在。製作人聰明地運用突破常規,但非常生活化的裝設的影片,將Fast及Fun的概念打進品牌中。觀眾十分樂意把這有趣的意念分享出去,成功地象病毒一樣無限散播。
病毒式宣傳這個名字,確是不太適合。沒有人會樂意把病毒散播,更不樂意接受病毒。這種宣傳模式,必須要人去傳出去,亦只有好玩、有創意、人性化的訊息,才可以成功達陣。所以一切都是內容主導(content driven),創作人都搞盡腦汁,令內容可以成功滲入社群中。此種宣傳手法越來越流行,尤其是Facebook及Youtube出現之後。一是廣告商以至品牌老闆,都開始明白硬銷的廣告,根本上是令人抗拒。成本大,但成效低。反而,成本低(甚至免費)的網絡社交網站,效果更合乎效益。
在香港,始終較少成功例子。"好玩"又隱藏品牌,似乎不易sale香港的老闆。期待香港可以創作出如此佳作,你有無idea?
Labels:
大眾,
病毒式宣傳,
網絡趨勢,
Facebook,
viral marketing,
Volkswagen,
youtube
2010年6月3日星期四
Youtube 有機打?
昨日朋友傳來一條 Youtube 片,題為"Fantastic Street Fighter game in Youtube"。本以為只是街霸4 的宣傳片段,未有心去看。今日友人傳來msn 問:"你玩左條Youtube未?",再傳來昨日的Youtube link,好奇一click 去望望。
嚇左一跳,原來真係打機。大家先玩玩條"片"再說:
大家"玩"完之後,相信都發覺它只是利用Youtube 的 overlay 功能,把不同的片link來link去。作者Patrick Boivin 非常有創意,製作不同招式及能源(請留意能源係跟足!)配搭下的影片,用overlay button 做出打機效果。
當然,此"片"好low-fi,但極欣賞Patrick Boivin 的創意,大家可以觀賞他其他精彩low-fi 片。
此片引發筆者有另一個想發。Youtube video 事實上都是利用Flash 播片,既然可以加入overlay button,何不提供更大彈性?Flash 的可能性大家已經十分熟識,要把它製作遊戲是絕對可行的。Youtube 現在是世界最大的線上影片網站,上億的瀏覽,加上發展中的 Google TV。要利用Youtube 來引發一個mini game site 非天馬行空。
你又有無創意,玩Youtube 呢?
另外,Patrick Boivin 最新用自己BB女製作了《鐵甲奇B》,吸引260萬人次觀看,好正!
嚇左一跳,原來真係打機。大家先玩玩條"片"再說:
大家"玩"完之後,相信都發覺它只是利用Youtube 的 overlay 功能,把不同的片link來link去。作者Patrick Boivin 非常有創意,製作不同招式及能源(請留意能源係跟足!)配搭下的影片,用overlay button 做出打機效果。
當然,此"片"好low-fi,但極欣賞Patrick Boivin 的創意,大家可以觀賞他其他精彩low-fi 片。
此片引發筆者有另一個想發。Youtube video 事實上都是利用Flash 播片,既然可以加入overlay button,何不提供更大彈性?Flash 的可能性大家已經十分熟識,要把它製作遊戲是絕對可行的。Youtube 現在是世界最大的線上影片網站,上億的瀏覽,加上發展中的 Google TV。要利用Youtube 來引發一個mini game site 非天馬行空。
你又有無創意,玩Youtube 呢?
另外,Patrick Boivin 最新用自己BB女製作了《鐵甲奇B》,吸引260萬人次觀看,好正!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烏拉圭導演US$300 變 US$3000萬 - 人人可以出名!!!
一位30 出頭的烏拉圭導演 Federico Alvarez 拍下大約 5 分鐘短片,名為 Ataque de Pánico!(Panic Attack)。講述UFO 襲擊烏拉圭,其特技一點都不差,但成本只是300美元!據報導,蜘蛛俠導演 Sam Raimi 已和Alvarez達成合作協議,希望像 D9 一樣拍攝一套大的3-4千萬美元成本的電影,將會在阿根庭及烏拉圭拍攝。
又一次証明,在這世代要出名,是在於“為”不在於“能”(非不能也)。各種工具已經捶手可得,發放的平台亦是,免費送上。只要夠膽色,付諸行動,再加上盡心盡力去做,要出名比之前容易萬倍。
又一次証明,在這世代要出名,是在於“為”不在於“能”(非不能也)。各種工具已經捶手可得,發放的平台亦是,免費送上。只要夠膽色,付諸行動,再加上盡心盡力去做,要出名比之前容易萬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