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病毒式宣傳」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病毒式宣傳」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Openrice 仲可撐幾耐?


今晚要約朋友飯聚,要灣仔區、上海菜,中等價錢… 沒有心水選擇?你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當然是Openrice ,現時香港搵食工具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甚至有時候,即使有心水餐廳,仍然會上Openrice ,找電話訂枱或複製連結,電郵給朋友。更有用的是省卻了解釋選擇該餐廳的原因,click 入網頁看看那些笑臉就一清二楚。Openrice 有齊飲食指南最基本的功能,地圖、地址、電話等基本資料。加上其用戶數量及其活躍程度,食評的參考價值極高。

單向的飲食指南資料,事實上已經價值不大,但卻是必須品,必須要更新得快,資料準確。這點如果網上黃頁進取一點,還有望滿足用家需要。可惜,有上過網上黃頁的人都必定見識過,似乎千年都不更新,兼資料不完整的可怕程度。其他的飲食網,如Ufood、新假期、foodeasy等,都未有在此最基本的資料上完滿。Openrice 卻在此環節上幹得不錯,當然偶有遺留,實是無可避免。但在實用一環,已經勝出了。

當然,做好基本功還是不夠的,Openrice 的利害在於「人性化」。她可以說是香港第一代web 2.0網站,由用家一起建立內容,用家視網站為己出。遠古前(大概6、7年前吧),foodeasy仍是Openrice 的最大競爭對手,但過早的商業化令其在用家心目中慢慢消失。Openrice 在幾年前被收購後更進行了不少改革,地圖功能、更好用的食評介面、會員制度等等,最近更有外賣資訊。而且,其版圖更伸延至深圳、新加坡等地。但在商業化的同時,不失其「人性化」,平衡得算是相當不俗。

看來Openrice 似乎是無敵,但事實是否如此?筆者身為Openrice 粉絲,可能有點過慮。


Openrice 最殺食的食評似乎開始受到威脅,在140字的年代,人人求快,冗長的食評是否仍是最有參考價值?是否仍可立不敗之地?當然,Openrice 亦加入了不少facebook 的元素,在social media 內十分活躍,但形象上仍是上一代的產物。我們約人食飯已經用facebook event,不少餐廳都自行開設facebook粉絲頁或微博.在網路社群內直接進行推廣,發布優惠、活動、以至最新菜色,拉近與食客的距離。當然facebook 並不是一個有效的飲食指南,搜尋餐廳或食物是不可能的。但以facebook 社群拉動食客卻不是難事,冷不防有人結合facebook 功能開設更「人性化」飲食網站。台灣就有Takomama ,用上facebook 的 Open Graph。只是上年10月建網,一年不夠已經做出不錯的成績,為台灣不少本土食品作社群推廣。

出世不久的Foursquare ,已經在世界各地已經幹得不錯。其更新速度之快,簡便的使用介面,以及社交網的元素令她很快廣散。本文的主圖就是一間餐廳用Foursquare 作宣傳,這種網上網下配合宣傳的方向已經越來越流行。筆者之前亦有提過 Foursquare ,因為實際優惠不多,在繁忙的香港人中,仍未成為大氣候。數月前港版A貨 Foursquare - Snapp 在iPhone推出,直到現在都不是很多用家。若果可以找到好的天使投資者,有更多優惠,不難發大。快手易用的工具,更容易與生活產生連繫,handy的應用程式在iPhone 上已經證實可行,而且大有前途。

作為Openrice 粉絲,當然希望她更進一步。但以網絡的心態去想,若果香港飲食網可以有更多精彩的對手,實是用家之褔。

2010年7月20日星期二

再談病毒式宣傳 - 星球大戰地下鐵

上次提過大眾汽車的viral marketing,不知為何西方人的創意往往比我們高?最近網上流傳著一條片「星球大戰地下鐵」,好笑之餘不得佩服他們敢想敢做。不過,這文化問題不是今天的題目。此片最吸引筆者的地方,是四周觀眾不停舉起的電話或相機。似乎,鏡頭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三隻眼睛,或者是叮噹的法寶,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記下。更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放下鏡頭之後。發生什麼事?這可能連叮噹都想像不到,觀眾只須輕按幾下,全世界的人即時目擊事件,猶如親歷其境。



智能手機 + 3G網絡 + 人類的好奇心,令世界變小、令人的行為改變,亦令病毒式宣傳更容易散播。試想如果這是星戰的宣傳,或者角色換成是麥當當的巨無霸警長捉漢堡神偷。可以想像其品牌宣傳效果有多大。

當然,你可能說:「如果是真的,一定俾港鐵告爆。」大家有否讀過Bavaria啤酒在世界盃的一次「闖關」,搞出了一場「成功」的廣告活動。如何「成功」?啤酒商雖然要打官司,但已經省下極大的廣告費,因為新聞一出,馬上就變成了當天世足賽的「頭條新聞」,而這場活動的結果由Hitwise算出,單單在英國,Bavaria啤酒已經從默默無聞,突然躍升為前四大知名的啤酒品牌,而且在上星期,Bavaria的官方網站流量爆升。如果他的品牌本身一向反叛,就更加對正下藥,對品牌的影響微乎其微。


市務人員現在不應該再害怕鏡頭,而是要好好利用觀眾的鏡頭,想辦法令每個人的鏡頭都成為品牌的宣傳工具。一條30秒的TVC要多少成本?成效又有幾大?品牌訊息可以去多遠?難道要老板驚醒才臨急抱佛腳?

現在的人什麼都拍,而且相片已經out,看"Crazy Kung Fu Woman Fighting Her Reflection" 夠無聊未?但它就是乖乖地流傳著...

2010年6月27日星期日

好玩的病毒 - 大眾汽車新一輪viral marketing

大家先看看以下一條片段:


這是大眾汽車(Volkswagen) 最近推出名為Fast Lane的宣傳,透過YoutubeFacebook進行了一場病毒式宣傳 (viral marketing)。筆者亦是中了毒,才得知此次宣傳活動。宣傳主要利用video表現,加上Facebook及Youtube作為散播渠道。此活動明顯不是針對亞洲市場(尤其香港根本不會有這麼大的超市...),但在病毒式宣傳下,她的訊息不難直達全世界。

上年9月大眾亦推出過類似的宣傳叫The Fun Theory,並獲很好成績。兩條片Piano StaircaseThe World's Deepest Bin分別錄得4日有1.200.000及88.000個瀏覽。此兩次的推廣,最大的特色就是幾乎不見品牌本身的存在。製作人聰明地運用突破常規,但非常生活化的裝設的影片,將Fast及Fun的概念打進品牌中。觀眾十分樂意把這有趣的意念分享出去,成功地象病毒一樣無限散播。

病毒式宣傳這個名字,確是不太適合。沒有人會樂意把病毒散播,更不樂意接受病毒。這種宣傳模式,必須要人去傳出去,亦只有好玩、有創意、人性化的訊息,才可以成功達陣。所以一切都是內容主導(content driven),創作人都搞盡腦汁,令內容可以成功滲入社群中。此種宣傳手法越來越流行,尤其是Facebook及Youtube出現之後。一是廣告商以至品牌老闆,都開始明白硬銷的廣告,根本上是令人抗拒。成本大,但成效低。反而,成本低(甚至免費)的網絡社交網站,效果更合乎效益。

在香港,始終較少成功例子。"好玩"又隱藏品牌,似乎不易sale香港的老闆。期待香港可以創作出如此佳作,你有無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