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4年11月3日星期一
Harold Lo's invitation is awaiting your response
2014年10月27日星期一
Harold Lo's invitation is awaiting your response
| |||||||||||||||||||||||||||||||||||||||||||||||||||
|
2014年10月21日星期二
I'd like to add you to my professional network on LinkedIn
| ||||||||||||||||||||||||||||||||||||||||||||||||||||||||
|
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
Gamil 改制,為成功產品作示範
Google 又再一次示範了,好產品是既可以吸引用家,亦能夠增加收入。剛發現在Gmail 新分類制度下”Promotions”中出現 Airbubs 的廣告。這肯定是Gmail 改制的原因之一,有心點進”Promotions”電郵夾的用家已經是準備接受推廣的一群人。他們都在發掘新鮮事,廣告點擊率自然提高。
當Google 被看成自由的化身,產品往往有趣、好用。《翻生求職黨》(The Internship) 一片告訴你,說到底廣告業務才是Google 的真正核心。Google 所有研發都是為了賣廣告,他可能製作了很多不賣廣告的產品,甚至純為公眾利益的事。好像早前成立「Google 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與台灣政府各相關部會合作匯集相關災害資訊。Google 大神經常像救世主一樣,無所不能似的在網絡上拯救萬千網民。事實上,網絡是Google 廣告收入的唯一通路,如果沒有了網絡自由,或上網人數沒有增長,Google 大神的法術就不靈了。
能夠令用家滿意的產品是Google 永遠的教條,因為Google 十分清楚沒有用家就沒有廣告收入。要業績增長,自然要有更多用家可以在網絡上行走。當然,要成功達到此目的絕對是一種藝術。像他的對手微軟,雖然財雄勢大,但產品往往缺乏遠見,被用家慢慢掉棄,最終影響業績。
本地網絡公司亦面對相同問題。說創意,香港人的確不比老外弱,利用我們慣於靈活多變的腦筋,能夠想出不少好點子。但執行上就是不夠遠見、亦不細心照顧用家需要,快速獲利的心態主導了產品。
可幸,近來多了不少有技術背景的創業者加入市場。這不單令整體技術提昇,更重要是這群人能夠以工程師的思考方法去創造產品,以用家為先。相信香港網界很快會創出一塊天空!
Gamil 改制,為成功產品作示範
2013年9月3日星期二
Gmail 改制,令市場推廣墮進死胡同?
之前說過Gmail 自動電郵的新機制,對Facebook有利。前天看到一編文章,發現受惠者不只Facebook,而是整個行動版塊都會得益。
Gmail 此舉令宣傳電郵的效用大拆扣,據MailChimp的報告新機制實行後電郵打開率下降25%! 更大的影響是Gmail 在智能手機已經十分普及,加上其他電郵勢必跟隨Google 的步伐,再延伸下去,宣傳電郵有可能很快會被放入雪櫃。哪麼公司如何接觸客戶?如何進行推廣?Facebook 是一個最現成的選擇,但亦沒有保證,要維持粉絲關係成本不少,而Facebook 的廣告費更勢必攀升。行動裝置是一個絕佳選擇,手機現在是客戶的第二個腦袋,有什麼比我們將宣傳點子直接打進客戶的腦袋好?
手機短訊(SMS)在早年不斷被濫用下,已經被用家放棄了,現在大部分用家聯絡親友時都已經不用SMS了。不過,SMS始終仍然是一個相當有保證的載體,任何手機基本上都可以接收SMS。現時已經有不少推廣公司,利用社交網+SMS或傳統印刷宣傳品+SMS想出不少好點子。SMS在未來會否再度活躍?要靠的就是好點子。
當然,手機的亮點必然是智能手機的push notification,透過Apps 推廣訊息成本比SMS低,而且Apps 可以帶來更多訊息、更多功能。一般的商戶製作Apps都是想作為宣傳之用,將自己的品牌放到客戶的口袋裡。加上餐牌、產品資料、甚至直接訂座、進行買賣及會員卡功能。令這Apps 成為在客戶手中的服務中心。更可以用push notification 進行推廣。
Push notification 不單止不煩人,而且更可以令Apps 的使用率增加。有報告指出有push notification 的Apps 更能與用家家維持關係,使用率是沒有push notification 的一倍以上。可能其中一個原因是用家可以自行設定要不要收取訊息,如果你太煩人用家只須要設定不收取訊息,你就會永不超生。
現在智能手機更開始有另一個新的訊息載體出現,而且蠢蠢欲動希望更方便推廣及整合會員卡。這就是由Apple 領頭的Passbook方案。Passbook 是iPhone 內的可以預設Apps,只要是iOS 6或以上的iPhone 就可以使用。Apple 的概念是方便用家整合會員卡、活動門票、優惠劵、名片、車票機票等在一個Apps 內,而且有push notification及location push 功能。已經有Android 開發商針對Passbook 開發了Apps 在Android 智能手機接收Passbook 的檔案格式。而Samsung 較早前亦宣佈會開發Samsung Wallet Apps,其概念說到底都是抄襲Passbook。雖然,現在大部分用家打開Passbook 鮮有內容,亦未有太多商戶採用,但在Apple 的推動下必是未來大勢。
試想想開發Apps 成本多少?加上如果你不是大品牌,你要客戶下載你的Apps 又須要多少成本?坊間實有不少會員卡、優惠劵的整合Apps,但亦面對相同問題,如期各自山頭不如採用Apple 或Android的方案。
再者,iOS 7上Apple 為Passbook 加入不少功能,而且更會採用Bluetooth LE技術,配合 iBeacon 令micro-location push 更具看頭。Passbook 的流行必定會為智能手機推廣,帶來不少好點子!
Gmail 改制,令市場推廣墮進死胡同?
2013年7月17日星期三
由科技手工藝到「OL後援組」
這段 TED 演講很有意思,講者Vinay Venkatraman用一個發生在印度,利用“矽山寨產業”(The silicon cottage industry)為弱勢社群出力。正好影片介紹”世界的三分之二的人尚無法享受到最新的智能手機, 而這些區域的在地電子店鋪卻擅於利用低價的零件來改裝過時的高科技舊貨. 講者介紹了運用這種 “科技手工藝” 改造的兩個案例。一個是用手機加上手電筒組裝在便當盒裡的數位投影機, 用在偏遠地區的學校. 另一個是用鬧鐘與電腦滑鼠改裝成的就醫篩檢儀, 用在健康照護轉介的分級判定”。看完影片你一定會讚嘆,我們腦袋的創作力是如斯的利害。
我們身上總可以找一點未被認知的潛力,只要我們有腦袋總會可以成為發想的原點。所以我一直認為工科或理科才應該被注視,人類本就是因為能製作工具才與別不同。我們社會太重視會玩弄數字,以鬼異手段弄出短期利益的人。即使科技泡沫、金融海潚的虛擬”數字”爆破,都改不了什麼。
始終認為我們的腦袋應該可以更好的利用。
OL後援組
作為科技界的人我們又可以做什麼?
正如Mark Zuckerberg 說,「由小出發」,我們想到由身邊親愛的OL女生們出發!
我們發覺當你的身份被標籤成”IT人”之後,所有一切有關電腦(有時是只要接駁電源的東西)的事情你都好像成為博士一樣,大家都先找你解決。最近越來越多身邊從事市場推廣(Marketing / Marcom) 的朋友,向我問及網絡有關的問題。頗有趣的是最近問題內容大都圍繞網上宣傳的範疇:如何在Facebook開粉絲頁? 搜尋器結果上方有顏色地的是甚麼?為何手機上看不到我公司的網頁? 高階的更有:如何提高搜尋器排名? 製作一個iPhone App 是否要向Apple 申請?如何製作QR code….等等等等…
面對不停的查詢,我絕對沒有不耐煩,因為她們都是PR或Marketing的可愛OL女生嘛。明顯地她們都是工作需要,由期是從事公關或剛進入各大新成立的Digital Marketing部們的女生。我更發現成為社交博士這個情況在我們團隊,每一位成員都有相同經驗。
本著資源更有效分配,以及更重要是,男生們為女生效勞時,他們都特別精神,反而是一種鼓勵。於是我們剛成立了「OL後援組」粉絲頁,希望可以協助OL女生們解決網路上的奇難雜症。”由小出發”,先試驗有多少人參與發問,我們亦會不時貼出小貼士。
當然我們與Vinay Venkatraman的工程,相差甚遠,但我們亦期待團隊的作業,可以為社會帶來小小的貢獻。
由科技手工藝到「OL後援組」
2013年7月2日星期二
香港的工程師們, 你們那裡跑了?
最近正為請人的事而煩惱。搞强積金、勞保寫JD,一大工作。但工程師的斷層才是最頭痛的事,找人極難。
在我十多年前剛入行的時候,與工程師有關的科目炙手可熱,大家對互聯網充滿"妄想"。這是一個域名上百萬美元的年代、大家在騙page view 的年代、網股瘋狂抽水的年代、科技大泡沫末被刺破的年代⋯ 尤其在香港,基本上能賺錢的科目就多人爭報。但學生卻沒有想長遠,快錢是有完的一天,而他們畢業之時已經是三年後。
很不幸,科網在2000年迅速爆破,多間網路公司因擴張計劃而造成高額的負債,需把其資產變賣甚至宣佈清盤。大量相關人仕被裁,我也在期間經歷過兩次被裁。當時的退潮令很多人的"妄想"消失。沒有得賺快錢,唯有轉身,所謂轉身快好世界。香港仔最懂看風向,銀紙往那邊就跑那邊。
身邊很多工程師都紛紛轉職,當地產經紀、保險經紀、投身消防員的也有。當時堅持留下的都經過千錘百鍊,成為今天的精英,他們都坐管理階層或當了老闆,打code 的手多生疏了。科網爆破之後工程師專業的科目隨即少人報讀,於時供應自然少了,好的就更少。
現在Apps的興起,再次把學生生目光放在工程師行業上。但十年的留白,令現在請好的工程師極有難度。幸好,這年頭的年輕人開始重拾夢想,遇到我們這些Startup亦不至於迫之則吉。
如大家有好的年輕工程師,請多推薦給我們!
香港的工程師們, 你們那裡跑了?